mirror of
https://github.com/superconvert/smart-os.git
synced 2024-11-30 14:26:56 +08:00
309 lines
23 KiB
Markdown
309 lines
23 KiB
Markdown
# 概述
|
||
下述资料,大部分都是采摘于网上对应的博客,感觉内容不错,简单做了一下归纳,感谢大拿们的精彩分享!
|
||
有些流程是重复描述的,我没有调整,多读几次加深印象!
|
||
|
||
# 启动
|
||
启动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为冷启动,是指计算机在关机状态下按 POWER 键启动,又叫硬件启动,比如开机,这种启动方式在启动之前计算机处于断电状态,像内存这种需要加电维持的存储部件里面的内容都丢失了,加电开机那一刻里面的值都是随机的,操作系统会对其进行初始化。
|
||
|
||
而热启动是在加电的情况下启动,又叫软件启动,比如重启,这种启动方式在启动之前和启动之后电没断过,内存等存储部件里面的值不会改变,但毕竟是启动过程,操作系统会对其进行初始化
|
||
|
||
不论是哪种启动,都会向 CPU 发送启动的信号,然后开始启动。同第一篇文章,我们分五个大的步骤讲述启动,BIOS -> MBR -> Bootloader -> OS -> Multiprocessor
|
||
|
||
系统 BIOS 所在的 ROM 是被设计成 CPU 可直接寻址的,而且地址范围也是固定的,从 0xF0000H 至 0xFFFFFH 共 64 KB。PC 按通电源后,电源设备开始向主板和其他设备供电,此时电压还不太稳定,主板上的控制芯片组会向 CPU 发出并保持一个 RESET(重置)信号,让 CPU 内部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,但 CPU 在此刻不会马上执行指令。当芯片组检测到电源已经开始稳定供电了(当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),它便撤去 RESET 信号(如果是手工按下计算机面板上的 Reset 按钮来重启机器,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 RESET 信号)CPU 进行重置,IP 寄存器的值设成 0,CS寄存器的值设成 0xFFFF。也就是说 CPU 马上从地址 0xFFFF0H 处开始执行指令,这个地址在系统 BIOS 空间的地址范围内,CPU 就是从这个固定的地址开始执行 BIOS 程序的。
|
||
|
||
各厂家的 BIOS 程序不尽相同,但基本都是完成 POST 自检及本地设备的枚举和初始化,包括对硬件执行一系列的测试,用来检测现在都有什么设备以及这些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,在这个阶段中,会显示一些信息,例如 BIOS 版本号等;初始化硬件设备,这个阶段在现代基于 PCI 的体系结构中相当重要,因为它可以保证所有的硬件设备操作不会引起 IRQ 线与 I/O 端口的冲突,在本阶段的最后,会显示系统中所安装的所有 PCI 设备的一个列表等。
|
||
|
||
BIOS 自检和初始化完成后,开始执行 BIOS 引导程序。由于系统 BIOS 空间只有 64KB 大小,把 Linux 内核放在这个空间里让 BIOS 引导程序直接引导是不可能的,只能把内核放在硬盘里(或其他设备,如 USB 或网络上, BIOS 根据启动顺序的设置依次查找),然后再从硬盘里引导 Linux 内核。但是,这时系统还处于实模式中,寻址能力只有 1MB,没有硬盘上的文件系统等信息,不会直接的引导整个 Linux 内核,而是通过先载入一个引导装入程序,然后由这个引导装入程序来引导 Linux 内核。
|
||
|
||
引导装入程序通常放在第一块硬盘(或其他设备)的第一个扇区里,这个扇区就是主引导扇区,包括硬盘主引导记录 MBR(Master Boot Record)、分区表DPT(Disk Partition Table)及主引导扇区标志 “55AA”,共 512 个字节。系统 BIOS 引导程序的唯一任务就是把存放在 MBR 中的引导装入程序载入内存的 0x7C00 位置(可以通过 BIOS 中断方式 INT 13h 读取磁盘指定扇区的内容),然后 CPU 跳转到这个地址,把控制权交给引导装入程序继续引导系统。GRUB(GRand Unified Bootloader)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导程序。
|
||
|
||
# BIOS
|
||
启动的瞬间会将寄存器 CS 和 IP 初始化:CS = 0xf000, IP = 0xfff0。
|
||
|
||
刚启动的时候正处于实模式,实模式下地址总线只用了 20 位,只有 2^20 = 1M 的寻址空间,也就是只用到的内存的低 1M ,这个时候分页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,CPU 运行时的地址都是实际的物理地址。
|
||
|
||
但实模式下寄存器只用到了 16 位寄存器,如何使用寄存器来寻址 20 位的地址空间?Intel 采用分段的机制来访问内存,也就是采用 段基址 :段偏移,
|
||
"地址 = 段基址 + 偏移量"的方式来访问,但是实模式下的寄存器只能使用 16 位,所以规定实模式下 "地址 = 段基址 X 16 + 偏移量" 。
|
||
因此根据 CS = 0xf000, IP = 0xfff0,得到的 address = 0xf000 << 4 + 0xfff0 = 0xffff0 。
|
||
|
||
这个地址是啥? 来看内存低 1M 的内存布局:
|
||
|
||
| 起始 | 结束 | 大小 | 用途 |
|
||
| --- | --- | --- | --- |
|
||
| FFFF0 | FFFFF | 16B | BIOS 入口地址,此地址也属于 BIOS 代码,同样属于顶部的 640 KB 字节,只是为了强调 其入口地址才单独贴出来。此处 16 字节的内容时跳转指令 jmp f000:e05b |
|
||
| F0000 | FFFEF | 64KB-16B | 系统 BIOS 范围是 F0000~FFFFF 共 640KB,为了说明入口地址,将最上面的 16 字节从此处去掉了,所以此处的终止地址是 0xFFFEF |
|
||
| C8000 | EFFFF | 160KB | 映射硬件适配器的 ROM 或内存映射模式 I/O |
|
||
| C0000 | C7FFF | 32KB | 显示适配器 BIOS |
|
||
| B8000 | BFFFF | 32KB | 用于文本模式显示适配器 |
|
||
| B0000 | B7FFF | 32KB | 用于黑白显示适配器 |
|
||
| A0000 | AFFFF | 64KB | 用于彩色显示适配器 |
|
||
| 9FC00 | 9FFFF | 1KB | EBDA (Extended BIOS Data Area) 扩展 BIOS 数据区 |
|
||
| 7E00 | 9FBFF | 622080B 约 608KB | 可用区域 |
|
||
| 7C00 | 7DFF | 512B | MBR 被 BIOS 加载到此处,共 512 字节 |
|
||
| 500 | 7BFF | 30464B 约 30KB | 可用区域 |
|
||
| 400 | 4FF | 256B | BIOS Data Area( BIOS 数据区 ) |
|
||
| 000 | 3FF | 1KB | Interrupt Vector Table ( 中断向量表 ) |
|
||
|
||
看最上面两行,可以知道 0xffff0 地址上存放的是一个跳转指令,CPU 执行这个命令然后跳转到 BIOS 代码的主体部分,BIOS 主要做一下几件事:
|
||
|
||
* 自检,然后对一些硬件设备做简单的初始化
|
||
* 构建中断向量表加载中断服务程序
|
||
* 将硬盘(通常引导设备就是硬盘)最开始那个扇区 MBR 加载到
|
||
|
||
# MBR
|
||
关于 MBR(Master Boot Record),我在捋一捋磁盘及分区一文讲的比较详细了,这里不赘述,简单再说一下 MBR 的结构:
|
||
|
||
1. 引导程序和一些参数,446 字节
|
||
2. 分区表 DPT,64字节
|
||
3. 结尾标记签名,0x55 和 0xaa,两字节
|
||
|
||
MBR 的代码在分区表中寻找可以引导存在操作系统的分区,也就是寻找标记为 0x80 的活动分区,然后加载该活动分区的引导块,再执行其中的操作系统引导程序 Bootloader。
|
||
|
||
# Bootloader
|
||
Bootloader,操作系统引导程序,操作系统加载器,不论怎么叫,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操作系统加载到内存里面。操作系统也是一个程序,需要加载到内存里面才能运行。平常正在运行的计算机我们可以使用 exec 族函数来加载运行一个程序,同样的要加载运行操作系统这个程序就使用 Bootloader。
|
||
|
||
在 Bootloader 里面还做了一些其他事情,比如进入保护模式,开启分页机制,建立内存的映射等等。像 GRUB,U-Boot 等都属于 Bootloader,只是功能更多更强大。
|
||
|
||
# GRUB引导过程
|
||
|
||
GRUB(GRand Unified Bootloader)是一个多重启动管理器。它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共存时选择启动哪个系统,可以启动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, FreeBSD, Solaris, NetBSD, BeOS, OS/2, Windows 95/98 /NT /2000。它可以载入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初始化操作系统(如Linux, FreeBSD),或者把启动权交给操作系统(如Windows 98)来完成启动。
|
||
|
||
GRUB 的实质是一个 mini os,它拥有 shell,支持 script,支持特定文件系统等。GRUB 由 stage1,stage1_5,stage2 以及 /boot/grub 目录下的诸多文件(包括Grub的配置文件与相关文件系统定义文件等)组成。
|
||
|
||
stage1 被编译成了一个 512 字节的 img,写在硬盘的 0 面 0 道第 1 扇,它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装载第二引导装载程序 stage2。
|
||
|
||
stage1_5 写进了 MBR 后的 15 个扇区中(因为 e2fs_stage1_5 大小为 7.5k)。硬盘上第一个文件系统分区的开始扇区最小也只能从 0 柱面,1 磁头,1 扇区开始。就是说 MBR 所在 0 磁头就只用到了 1 个扇区而已(其它扇区都是未用的,不属于任何分区),按照现在硬盘的规格来说,一般一个柱面磁头都有 60+ 个扇区,所有将 stage1_5 写进 MBR 以后的扇区中,不会影响正常的文件系统分区。stage1_5 就是文件系统的解释代码,根据 /boot分区(或/boot所在分区)的具体文件系统类型而异,如:ext3 分区的话就是 e2fs_stage1_5。在 stage1_5 没有被加载以前,系统无法识别任何文件系统(但是可以通过 BIOS 中断方式 INT 13h 读取磁盘指定扇区的内容), 加载 stage1_5 以后就可以识别 /boot所在分区的文件系统了,从而为加载 stage2 作好了准备。
|
||
|
||
stage2 是 grub 最核心的部分有 100 多KB,所以只能放在文件系统中,放在 /boot 分区里,放在这里的通常还有 Linux 内核映像文件。加载 stage2 后 grub 会根据 menulist 或用户输入加载 Linux 内核映像文件,即将内核映像装入地址 0x90000 的内存中,将内核入口装入到地址 0x90200 的内存中,然后跳转到内核入口处开始启动内核。
|
||
|
||
# OS
|
||
操作系统内核加载到内存之后,就做一些初始化工作建立好工作环境,比如各个硬件的初始化,重新设置 GDT,IDT 等等初始的操作。初始化启动其他处理器(如果有多个处理器的话)。这里不细说,也不好叙述,等下面直接看实例 xv6 做了哪些事,怎么做的。
|
||
|
||
# Multiprocessor
|
||
上述的启动过程是单处理情况下的启动过程,多处理器的情况下有些不同,用一句话先来简单概括多处理器情况下的启动:先启动一个 CPU,用它作为基础启动其他的处理器。
|
||
|
||
先启动的这个 CPU 称作 BSP(BootStrap Processor),其他处理器叫做 AP(Application Processor)。BSP 是由系统硬件或者 BIOS 动态选择决定的。
|
||
|
||
多处理器启动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大步骤:
|
||
|
||
1. BIOS 启动 BSP,流程与上述讲的 BIOS-MBR-bootloader-OS 差不多
|
||
2. BSP 从 MP Configuration Table 中获取多处理器的的配置信息
|
||
3. BSP 启动 APs,通过发送 INIT-SIPI-SIPI 消息给 APs
|
||
4. APs 启动,各个 APs 处理器要像 BSP 一样建立自己的一些机制,比如保护模式,分页,中断等等
|
||
|
||
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第二点,获取多处理器的配置信息
|
||
|
||
# BSP启动详解
|
||
|
||
1. 在 BIOS POST 阶段,BSP 创建了 ACPI 表并添加它的 initial APIC ID。
|
||
2. 进到 OS 后,内核最开始的代码还是由 BSP 执行,初始化后进入正式的 SMP Boot 流程。
|
||
3. 在 BSP 执行后,将 processor 设置为 CPU 0 并广播一条 SIPI 消息给其他 AP,SIPI 消息包含了 BIOS AP 初始化的代码地址。
|
||
4. 第一个获得 SIPI 消息的 AP 获取 BIOS 初始化信号量,执行初始化代码,添加 APIC ID 并将 processor 加1,初始化结束后,AP 执行 CLI (Clear Interrupt Flag) 指令并 halt 自己。
|
||
5. 所有的 AP 都执行完初始化后,BSP 通过系统总线获取 processors 数量后,开始执行 OS boot-strap code、start-up code。AP 现在只能对 INITs, NMIs, and SMIs 响应,当然也响应 STPCLK# 引脚的 snoops、assertions
|
||
|
||
用一句话来概括多处理器情况下的启动:先启动一个 CPU,再以它为基础启动其他的处理器。
|
||
|
||
先启动的这个 CPU 称作 BSP(BootStrap Processor),其他处理器叫做 AP(Application Processor)。硬件会动态选择系统总线上的一个 processor 作为 BSP,其余的为 AP。在计算机上电或者重置系统时,每个 CPU 都先执行处理器自检(BIST),自检通过的CPU就拥有了称为 BSP 的资格,那么此时选谁呢?
|
||
|
||
选择的方式为上电后所有的 CPU 都执行 NOP 指令,看看哪个 CPU 先发送了 NOP,就会成为 BSP,BSP 选出来之后,它会将 IA32_APIC_BASE MSR 里面的 BSP flag 设置为1,标识该处理器是 BSP,其他的APs进入 wait for SIPI 的状态,等待 BSP 的发号施令。
|
||
|
||
在 BIOS 中,BSP 首先要收集所有的 AP 信息,将所有 AP 信息登记下来,这个登记表称为 MP Configuration Table,它首先把自己加进去(CPU 0),然后让 APs 自己在登记表上登记。Processors 之间传递消息靠的是一种叫 Inter-Processor Interrupt(IPI)的机制,而通知登记在它们的语言里就是 SIPI(Start-up IPI ),当然 SIPI 只能由 BSP 来说才管用。
|
||
|
||
通常BSP的初始化顺序为:
|
||
|
||
1. 初始化内存。
|
||
2. 加载microcode
|
||
3. 初始化MTRRs
|
||
4. 初始化Cache
|
||
5. 加载 AP start-up code 到 1Mbyte 以下的 4K 内存中。
|
||
6. Enable APIC (SVR bit8)
|
||
7. Program ICR寄存器,把AP start-up code地址写到该寄存器
|
||
8. 在AP start-up code里,每个AP将会增加一个COUNT变量表示AP已经起来了
|
||
9. 广播INIT-SIPI-SIPI IPI sequence to the Aps,这时所有的AP才会真正被唤醒起来执行
|
||
|
||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98552628
|
||
https://peterhu.github.io/posts/2020/08/19/CPU%E5%A4%9A%E6%A0%B8%E5%88%9D%E5%A7%8B%E5%8C%96.html
|
||
|
||
# UP
|
||
UP(Uni-Processor):系统只有一个处理器单元,即单核CPU系统。
|
||
|
||
# SMP
|
||
对称多处理器结构 , 英文名称为 " Symmetrical Multi-Processing " , 简称 SMP 。
|
||
SMP 又称为 UMA , 全称 " Uniform Memory Access " , 中文名称 " 统一内存访问架构 " 。
|
||
在 " 对称多处理器结构 " 的 系统中 , 所有的处理器单元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, 一般指的是服务器设备上 , 运行的 多个 CPU , 没有 主次/从属 关系,都是平等的。
|
||
这些处理器 共享 所有的设备资源 , 所有的资源对处理器单元具有相同的可访问性 , 如 : 磁盘 , 内存 , 总线等 ,多个CPU处理器共享相同的物理内存 , 每个 CPU 访问相同的物理地址 , 所消耗的时间是相同的 ;
|
||
要注意,这里提到的“处理器单元”是指“logic CPU”,而不是“physical CPU”。举个例子,如果一个“physical CPU”包含2个core,并且一个core包含2个hardware thread。则一个“处理器单元”就是一个hardware thread。
|
||
|
||
# 内核针对多处理器 CPU 下的调度
|
||
BIOS 调入执行启动引导区程序后,这段程序录入 Linux 操作系统的启动部分,解压缩 Linux 内核核心映像,然后转入 start_kernel 函数开始执行。在这以前,系统没有对 AP 做任何处理。在 start_kernel 函数中,主要处理例如 cache、内存等初始化工作,最后要调用 smp_init 函数,在这个函数里,具体实现 SMP 系统各 CPU 的初始处理机制, 我们来分析 smp_init 函数
|
||
在 [linux/init/main.c] 中
|
||
|
||
~~~c
|
||
static void __init smp_init(void)
|
||
{
|
||
smp_boot_cpus();
|
||
smp_threads_ready=1;
|
||
smp_commence();
|
||
}
|
||
~~~
|
||
|
||
在函数 smp_boot_cpus 中,要建立并初始化各 AP,关键代码如下:
|
||
在 [linux/arch/i386/kernel/smpboot.c] 中
|
||
~~~C
|
||
void __init smp_boot_cpus(void)
|
||
{
|
||
……
|
||
for (apicid = 0; apicid < NR_CPUS; apicid++) {
|
||
if (apicid == boot_cpu_id)
|
||
continue; // 是BP,因为上面已经初始化完毕,就不再需要初始化
|
||
|
||
if (!(phys_cpu_present_map & (1 << apicid)))
|
||
continue; // 如果CPU不存在,不需要初始化
|
||
|
||
if ((max_cpus >= 0) && (max_cpus <= cpucount+1))
|
||
continue; //如果超过最大支持范围,不需要初始化
|
||
|
||
do_boot_cpu(apicid);// 对每个AP调用do_boot_cpu函数
|
||
……
|
||
}
|
||
……
|
||
}
|
||
~~~
|
||
|
||
下面我们看一下do_boot_cpu中做了什么工作:
|
||
在[linux/arch/i386/kernel/smpboot.c]中
|
||
~~~c
|
||
static void __init do_boot_cpu (int apicid)
|
||
{
|
||
struct task_struct *idle; // 空闲进程结构
|
||
……
|
||
if (fork_by_hand() < 0) //在每个cpu上建立0号进程,这些进程共享内存
|
||
……
|
||
idle->thread.eip = (unsigned long) start_secondary;
|
||
// 将空闲进程结构的eip设置为 start_secondary 函数的入口处
|
||
……
|
||
start_eip = setup_trampoline(); // 得到trampoline.S代码的入口地址
|
||
stack_start.esp = (void *) (1024 + PAGE_SIZE + (char *)idle);
|
||
……
|
||
*((volatile unsigned short *) phys_to_virt(0x469)) = start_eip >> 4;
|
||
Dprintk("2.\n");
|
||
*((volatile unsigned short *) phys_to_virt(0x467)) = start_eip & 0xf;
|
||
Dprintk("3.\n");
|
||
// 将trampoline.S的入口地址写入热启动的中断向量(warm reset vector)40:67
|
||
……
|
||
apic_write_around(APIC_ICR2, SET_APIC_DEST_FIELD(apicid));
|
||
// 确定发送对象
|
||
apic_write_around(APIC_ICR, APIC_INT_LEVELTRIG | APIC_DM_INIT);
|
||
// 发送INIT IPI
|
||
……
|
||
apic_write_around(APIC_ICR2, SET_APIC_DEST_FIELD(apicid));
|
||
//确定发送对象
|
||
apic_write_around(APIC_ICR, APIC_DM_STARTUP | (start_eip >> 12));
|
||
//发送STARTUP IPI
|
||
……
|
||
}
|
||
~~~
|
||
|
||
现在对上面初始设置做如下概括 [1]:
|
||
BSP 将 AP 在一开始被唤醒后需要执行的代码(trampoline.S)的首地址写入热启动向量(warm reset vector
|
||
),即从40:67开始的两个字。这样,当 BSP 对 AP 发送 IPI 时,AP 响应中断,自动跳入这个 trampoline.S 代码
|
||
部分继续执行。为了 AP 有足够的时间响应中断,BSP 在发送中断请求后要延迟一段时间,。
|
||
在这以后,事实上 AP 已经在工作了,我们跟随 AP,看它在做什么。AP 响应中断直接跳转至 trampoline.S 的
|
||
入口处,trampoline.S 在载入符号表 (gdt) 和局部符号表 (ldt) 之后进入保护模式并跳至 head.S 的入口处:
|
||
在 [linux/arch/i386/kernel/trampoline.S] 中
|
||
~~~C
|
||
……
|
||
inc %ax #protected mode (PE) bit
|
||
lmsw %ax # 进入保护模式
|
||
jmp flush_instr
|
||
flush_instr:
|
||
ljmpl $__KERNEL_CS, $0x00100000
|
||
# 一个长跳转,0x10:0x00100000是内核被解压后的起始地址,即 head.S 的 startup_32[7]
|
||
……
|
||
~~~
|
||
|
||
AP 转入 head.S 继续执行,但是执行的代码与 BSP 所执行的并不完全一致:
|
||
在 [linux/arch/i386/kernel/head.S] 中
|
||
~~~C
|
||
ENTRY(stext)
|
||
ENTRY(_stext)
|
||
startup_32:
|
||
……
|
||
incb ready # 该段代码每执行一次,ready 值加 1,BSP 执行时 ready 的值从 0 变为 1
|
||
……
|
||
movb ready, %cl
|
||
cmpb $1,%cl
|
||
je 1f # 当执行 CPU 为 BSP 时,ready 的值为 1
|
||
call SYMBOL_NAME(initialize_secondary) # 执行 initialize_secondary 函数
|
||
jmp L6
|
||
1:
|
||
call SYMBOL_NAME(start_kernel) # 执行 start_kernel() 函数
|
||
L6:
|
||
jmp L6
|
||
ready: .byte 0 # ready 为字节变量,初始值为 0
|
||
~~~
|
||
|
||
AP 执行 head.S 的过程是当执行到上述代码的时候,由于 ready 的值被改变,不再等于 1,所以就继续向前执行
|
||
,调用 initialize_secondary 函数,而不是像 BSP 一样执行标号 1 处的代码(调用start_kernel函数)。
|
||
initialize_secondary 函数里面的代码很简单:
|
||
在 [linux/arch/i386/kernel/smpboot.c] 中
|
||
~~~c
|
||
void __init initialize_secondary(void)
|
||
{
|
||
asm volatile(
|
||
"movl %0,%%esp\n\t"
|
||
"jmp *%1"
|
||
:
|
||
:"r" (current->thread.esp),"r" (current->thread.eip));
|
||
}
|
||
~~~
|
||
|
||
这是一段内嵌汇编程序,将程序跳转至 current->thread.esp(即前面的idle->thread.esp)处 [8]。CPU执
|
||
行 start_secondary 函数,进入空闲状态。
|
||
在 [linux/arch/i386/kernel/smpboot.c] 中
|
||
~~~c
|
||
int __init start_secondary(void *unused)
|
||
{
|
||
cpu_init();
|
||
smp_callin();
|
||
while (!atomic_read(&smp_commenced))
|
||
rep_nop();
|
||
local_flush_tlb();
|
||
return cpu_idle(); // 进入空闲进程
|
||
}
|
||
~~~
|
||
|
||
至此,一个 AP 的初始化过程就完成了。
|
||
|
||
总结
|
||
下面简要的再把Linux的SMP启动过程做一总结。
|
||
在 SMP 中,首先要对各个处理器进行初始化。然后 BSP 工作,而其它的 CPU(AP)则停留在一个初始化好的
|
||
中断屏蔽状态休眠。BSP 继续进行启动过程,在执行到操作系统的 start_kernel 之前,BSP 所进行的工作与单
|
||
处理器系统所做的工作是相同的。在 start_kernel 中,BSP 通过 smp_init 对每个 AP 进行初始化。初始化的
|
||
方式是通过 APIC 发送 IPI。当 BSP 初始化完毕所有的 AP 之后,就继续执行 start_kernel 中的其余部分代码。
|
||
而 AP 在接收到 IPI 之后,跳转到事先设置好的地址处执行 trampoline.S 和 head.S。在执行 head.S 的过程中
|
||
直接跳入事先创建好的空闲进程,进入空闲状态,等待以后的系统调度。
|
||
|
||
内核调度
|
||
在 [kernel/sched.c] 中, 内核为每一颗 CPU 分配了一个 runqueue ,我们的线程驱动就是每个 CPU 调用此队列的任务进行执行驱动
|
||
|
||
# 内核是怎么知道各个硬件的信息的?
|
||
答案就是通过 SMBios 表,此表由 UEFI 或者 Legacy BIOS 提供的, 从 SMBIOS 的 spec 中可以看到,对于基于 Legacy BIOS 的系统而言,系统软件可以通过在物理内存范围 000F0000h ~ 000FFFFFh 内搜索制定的字符串来定位到 SMBIOS 表的入口点。对于SMBIOS 2.1 而言,这个字符串是 "_SM_",对于 SMBIOS 3.0 而言,这个字符串为 "_SM3_"。
|
||
|
||
而对于基于 UEFI 的系统而言,EFI configuration table (EFI_CONFIGURATION_TABLE) 包含了指向 SMBIOS table 的指针。
|
||
|
||
|
||
每个硬件方法不同。比如说内存,内存条上有一个 smbus 总线的 eeprom,记录内存条的信息。usb 总线的总线协议就规定了设备类型,如存储设备,输入设备等。pcie 总线有 vendor id, device id. 板上一些无法通过枚举过程识别的,可能会硬编码在 BIOS 里,因为每个主板都要研发一次 BIOS。BIOS 和内核传递信息有多种标准。acpi, device tree 之类的。有些设备内核还会自己枚举,不用 BIOS 告诉他。
|
||
|
||
|
||
# 内核线程的实现
|
||
https://segmentfault.com/a/1190000040253849
|
||
|
||
# 锁的实现
|
||
特别注意锁的悬停 ( mutex 的实现原理 )
|
||
所有的锁的机制都是类似于“自旋锁”的机制,mutex 也不例外,当然会阻塞,是因为加锁失败,会把当前线程加入等待队列,把当前线程加入等待队列,等待下一轮的锁的抢占,抢占到锁,线程继续执行,否则还得继续等待,而对应的 CPU 线程,可没闲着继续驱动内核线程执行,对于用户层来说,仿佛多个线程在不停的执行。
|
||
https://segmentfault.com/a/1190000040360086
|
||
|
||
|
||
|